先秦的“百家争鸣”,据说有名字的就有189家。真正成为流派的是九大家,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,儒家名声最响,之后是墨家道家法家。现在重点说说墨家和儒家,因为这两大家,是针锋相对,处处水火难相容的两个家伙。

墨家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碰到的最大对手。他们在西周的时候,是一批世袭的武士,礼崩乐坏之后,这些武士与儒生一样,也成了“丧家之犬”,流落到民间,谁雇佣他们,就为谁打仗,成了职业的雇佣军。他们的首领叫墨翟,很有思想,被尊称为墨子

读者大概很想知道,为什么墨家当年处处与儒家对着干,让孟子头痛死了?原因很简单,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冲突。孔孟都出身贵族,儒家代表的也是贵族的想法与利益,他们一心想复辟的,就是贵族时代的周礼。

那么墨子呢?别看他出身比孔子还高贵,是殷商王室的后裔,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,成了工匠,还有手工业者,经常与底层的手工业者混在一起,平民群体壮大起来之后,他们当然也希望有一套有利于自己的新思想,甚至符合自己群体利益的新制度。墨家思想,反映的正是这些底层平民的正当愿望。

墨子比孔子要晚,他咄咄逼人,墨家有三个问题和儒家针锋相对,直至水火不容。

第一个问题,是究竟要“礼乐”,还是要“节用”?

孔子要维持没落的周代贵族秩序,“礼乐”是什么?就是一种有差别的社会秩序,父母死了,做儿子的,不仅要大事铺张,厚葬死者,而且还要为父母守制三年。

可这个观点和做法让墨子看了很不爽,这不是铺张浪费吗?有什么实用价值?平民阶级都是过惯精打细算苦日子的,墨子就提出把一切劳民伤财的繁琐礼仪给废了,大家要勤俭治家,葬礼也要简朴,大禹时代的风气不就很好嘛,现在都被贵族的奢靡之风给搞坏了。

第二个问题,是“爱有差等”,还是“兼爱天下”?

孔子虽然讲“仁者爱人”,但儒家的爱是有差别的,具体来说,是以自我为中心,亲亲尊尊,长幼有序,男女有别,这是西周封建等级制遗留下来的礼教。

墨子对此非常不满意,为啥?因为儒家是从人的角度谈论“爱”,墨家却是从天的视野看待“爱”。“今夫天,兼天下而爱之”,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,凭什么有差别?想想就不难理解,墨家是一帮来自五湖四海的雇佣军,一起出生入死,假如还要分亲疏关系,这仗是打不赢的。只有你牺牲了,战友为你的父母养老,这支队伍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。

第三个问题,是“重义轻利”,还是“交相利”?

孔子有一句名言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出身贵族的儒家,将西周封建社会遗传下来的道德义务看作最高的原则,而个人或国家的利益比较起“义”,都是次一等的。“利”必须服从“义”,不讲道义的利益社会,是小人国,而不是君子国。

可是对这个观点,墨子却认为:“义者,利也。”不要与我谈论玄乎的“义”,真正的义,就是利在其中。人们相互交往,就是为了利益嘛!不过,不要以为墨子是杨朱,只盯住个人的一已私利。他所说的“利”,乃是“国家百姓人民之利”,用今天的话说,是人民的根本利益。

这场墨家与儒家的历史大辩论,最后谁是赢家呢?最终是儒家赢了,墨家输了。为啥呢?原因是四个字:不合时宜。墨家的理想确实能打动人心,可在当时但太超前了,社会的各阶层都接受不了。

先是高层的君主讨厌墨学,很简单,墨家有造反的嫌疑,秩序都乱了!不仅不接受,还要打压。

中层的士大夫也不欣赏墨学,因为墨学很有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,军事化的严明纪律,喜欢独立思考、自由行动的读书人不喜欢。

那么当时社会大众为啥也对墨学敬而远之呢?因为战国时代距离周代不远,宗法血缘关系根深蒂固。墨子说要爱天下之人,可是物质条件是那样地匮乏,既然不能平等地厚待天下所有父亲,就只能一视同仁地薄待自己的父亲,将他当作别人的父亲看待,中国人这么重视血缘亲情,能受得了吗?

这样一来,曾经在战国时代风头一时的墨家,不但和儒家是死对头,也越来越得不到上、中、下阶层人们的接受了,等到天下实现大一统,很快就衰落了。


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

Avatar photo

作者 志昂

欢迎访问俺阳来文化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